園林廢棄物處置解決方案
為促進綠化植物廢棄物的土地循環利用,改善綠化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提升綠化林業行業管理水平,促進“節約型”和“生態型”的城市綠化和林地建設,規范綠化植物廢棄物的處置方法,綠化植物廢棄物指城市綠地或郊區林地中綠化植物自然或養護過程中所產生的喬灌木修剪物(間伐物)、草坪修剪物、雜草、落葉、枝條、花園和花壇內廢棄草花等廢棄物。
1. 綠化植物廢棄物收集,包括枯枝落葉(植物凋落物)、喬灌木修剪物(間伐物)、草坪修剪物、雜草、落葉、枝條、花園和花壇內廢棄草花等有機可自然腐解的廢棄物。收集前應預測本地區內植物生長周期及臺風等特殊情況對收集的影響,充分考慮收集的季節性;有條件的如郊區林地應就近收集,中心城區可運至指定的地點;在收集過程中應和垃圾分開。在收集過程中要注意防止綠化植物廢棄物被重金屬、油污等污染。注意不要混入土、石塊、鐵絲、鐵釘、花盆等園藝裝飾用材料以及塑料等不可循環降解的材料。如受病菌和(或)蟲卵危害的廢棄物應分開專門收集;且應經至少15天不低于55℃的高溫堆肥后才能利用。
2. 綠化植物廢棄物處置
根據不同用途確定處置方式
收集的材料如果是落葉一般可以直接堆肥或覆蓋;花、草等易分解的綠色植物廢棄物可直接堆肥或干燥后覆蓋;樹枝修剪物可以根據用途進行分類,如果是直徑大于3cm的厚實枝條可以修剪下來作為綠化隔離等用途,一般樹枝修剪物需要先粉碎,然后根據覆蓋還是堆肥的利用方式再確定粉碎的方式。
3 粉碎
3.1 機械要求
可以根據綠色植物本身大小或粉碎粒徑的需求選擇不同類型的粉碎機,粉碎機應有合格的產品質量,作為堆肥用一般宜選擇細粒徑的粉碎機,作為覆蓋宜選用切片機等粉碎成片狀的機械。
3.2 粉碎場地
遠離生活區或景區但交通便利,運輸距離合理;一般條件下粘土地基可滿足要求,宜建成硬質地面及擋雨的頂棚,有固定的建筑設施更佳;可充分利用關閉的填埋場遺址等已有設施以降低費用。
3.3 安全和環境要求
操作現場應有安全設施;電力系統符合用電要求;粉碎操作工應適當培訓后才能上崗;粉碎現場應控制噪聲,如附件有居民在正常休息日禁止粉碎;在粉碎現場應有適當的控制粉塵設施,工人有防粉塵吸入如戴面具等防護措施。
4. 用作覆蓋物的處置要求
適合覆蓋的材料
枯枝落葉、樹皮、木片、硬果殼等不易分解的綠化植物廢棄物。
不適合覆蓋的材料
樹枝修剪物或間伐物中新鮮葉片較多、草坪修剪物等易分解腐爛的材料不適宜做大面積覆蓋使用。
覆蓋物的大小
樹枝修剪或間伐覆蓋物的粒徑宜在2cm以上;木片作為覆蓋物時大小宜在3cm~8cm之間,5cm~8cm的通常用作景觀中的小徑鋪設,而木片的厚度宜在0.5cm~1cm之間;落葉一般不分大小可直接覆蓋,應注意防止被風吹散。
5. 用作堆肥的處置要求
5.1 適合堆肥的材料
枯枝落葉(植物凋落物)、喬灌木修剪物或間伐物、枝條、草坪修剪物、雜草以及花園、花壇內廢棄草花等綠化植物廢棄物。
5.2 不適合作堆肥的材料
不易粉碎的植物,如棕櫚科植物等。
5.3 適宜堆肥的粒徑
一般至少75%含量的粒徑<2cm。
5.4 堆肥場地的要求
遠離生活區或景區但交通便利,運輸距離合理;一般條件下粘土地基可滿足要求,宜建成硬質地面及擋雨的頂棚,有固定的建筑設施更佳;可充分利用關閉的填埋場遺址等已有設施以降低費用;堆場禁止有污水浸出,否則要采取控制措施。為控制污染及噪音,場地宜建于林地中。
5.5 堆肥工藝要求
5.5.1 含水量
堆肥含水量應控制在40~60%,可通過含水量高的草和樹枝混合、加水、攪拌或機械通風等方式來調控。
5.5.2 碳氮比
碳氮比調節至25~35:1,可采用添加污泥、畜禽糞便或尿素等含氮豐富的物質來調節碳氮比。
5.5.3 酸堿度
酸堿度是個自動調節的過程,除特殊需要,沒必要使其達到某一指定值,pH值以中性為宜。
5.5.4 攪拌、翻堆
為獲得最佳發酵狀態,應經常攪拌。當溫度維持在65℃左右3~4天應翻堆、攪拌、加水。
5.4.6 后腐熟
有條件時,將堆肥表層壓實后經過一個后腐熟階段。如發現“燒心”,需再翻堆腐熟。當溫度穩定在40˚C以下可視為充分腐熟。
6 綠化植物廢棄物利用
6.1 覆蓋利用
6.1.1 分類使用
郊區林地自然凋落物宜就地覆蓋;中心城區有條件的自然凋落物也宜就地覆蓋;風蝕嚴重地不宜用落葉等易漂流覆蓋物,宜用有一定厚度的木片;落葉等易漂流覆蓋物應有適當的抗風蝕控制措施;草坪修剪物應在修剪物干了之后再覆蓋,避免濕粘的草附著在一起形成較大層塊,且不宜直接覆蓋草坪,以防病菌擴散,可用于其他類型綠地。
6.1.2 覆蓋的厚度
覆蓋的厚度嚴禁大于20cm,宜小于10cm,以7~8cm為佳。在覆蓋層次上,在下層約2cm~5cm內用粒徑小于2cm為宜,在上層約5cm~8cm內,粒徑大于2cm為宜。
6.1.3 覆蓋的時間
——植物在種植后可直接覆蓋;
——對于已種植較長時間的植物,最佳覆蓋季節是每年的春末;
——為保持土壤濕潤,應在雨后或澆透水之后鋪放覆蓋物;
——為防止雜草,應先將原有的雜草清除干凈后再鋪放覆蓋物;
——如果在冬季為了保護植物的根系,應在初冬土壤剛剛上凍但氣溫還未到最冷的時候鋪放覆蓋物,同時要防止害蟲趁機在覆蓋物中越冬,到了早春,應該將覆蓋物及時清除,以利于土壤回暖。
6.1.4 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項
6.1.4.1 覆蓋層應離樹干5cm~7.5cm;離建筑物15cm~30cm,其中木質結構建筑應在2m以外。
6.1.4.2 用于路徑鋪設的覆蓋物無須堆肥,但必須不含其他雜物,以免影響觀賞效果或引起不必要的傷害(鐵釘等其他尖銳的物質)。用于植物生境的覆蓋應先堆肥處理,消除病原菌,抑制毒性物質和雜草種子。
6.1.4.3 切忌使用經過除草劑處理的修剪物。修剪物中如沒有太多雜草種子(可以篩分出種子后覆蓋),覆蓋5cm~7.5cm厚度的碎草可以控制雜草的生長。
6.1.4.4 注意防火。管理人員需配置防火設備,定期檢查和培訓;要視情況給覆蓋物補水;盡量減少沒有隔斷的大面積覆蓋。
6.1.4.5 可以適當考慮將覆蓋材料噴涂無毒害的顏料以增加景觀效果
6.2 堆肥利用
6.2.1 作為土壤改良材料
作為改良材料,其產品質量必需符合要求,可以根據不同土壤條件和種植要求,直接使用或和土壤混合后使用。